原文連結: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560
在《滇南本草》藥典中,記載「盤龍蔘」全株可入藥。有意思的是,和曜生技技術長謝蕙雯利用生物科技專業萃取其精華,研發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更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建立本土高品質中草藥原料的穩定供應鏈,透過生技農業提升農產價值。
創業七年多,謝蕙雯觀察現在的市場趨向多元,育苗不求大量,但種類要多元,盡可能滿足各種市場需求。
贊助
在和曜生技辦公室一坐下來,技術長謝蕙雯忙不迭指著桌上瓶中一株帶有朵朵迷你花絮的美麗植物,正是讓她獲選第七屆百大青農的關鍵角色。
原本,在臺灣中低海拔的田野草地間,每逢早春時節,都有機會看見開著紫紅色或白色小花的迷你臺灣原生蘭綻放,其花絮旋轉著生於花莖上,狀似綬帶而得名「綬草」,因形如盤龍繞柱,也稱「盤龍蔘」,加上花期恰逢清明前後,又有「清明草」的別名。只是,盤龍蔘因具保健功能,長年遭過度採集,如今要在野外覓得野生盤龍蔘族群,已屬不易。
謝蕙雯與盤龍蔘的美麗相遇,源自求學生涯,學校師生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東華三寶」,其一就是盤龍蔘。她在尋找碩士研究題目時,因緣際會接觸到這個臺灣原生植物,細查之下發現國內外相關文獻幾稀,對科學領域的人來說,簡直如獲至寶,「心想太棒了!終於有個不一樣的東西,沒有人做過。」自此投身中草藥特用作物的研究。
優化藥用植物,開發健康種源
「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盤龍蔘護肝的功效研究。」依據實驗結果,評估從傳統中草藥開發保健食品大有可為,畢業後,謝蕙雯在教授鼓勵下選擇創業,與碩士班同學史閎元一同創立「和曜生技」,是目前東臺灣唯一可進行代工量產的植物組織培育工廠。
確知盤龍蔘有傷口修復、抗發炎的有效成份,製作端可以交給藥廠,「那源頭的部分,我們是不是有機會來做?」她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以組培量產的方式繁殖臺灣原生種盤龍蔘。

主打草本防護的萬用綬豐膏,是和曜生技以盤龍蔘植萃開發的第一支產品。
自2016年成立至今,現階段廠內的作物約有十四種,概分為三大類,除了主力的中草藥,還有經濟作物和觀葉植物。團隊以科學化、精準化切入原料最上游的種苗技術研發,提升品質。
走進滿滿層架的室內環控組培場,一排排整齊的組培瓶裡頭都是各種作物的種苗。謝蕙雯形容組織培育的優勢之一,在於做到「瓶中無菌」的狀態,每個瓶子就像是嬰兒保溫箱,完全無菌、無汙染和無病毒,「所以這些種苗真的是溫室裡的花朵。」


每一批種苗都按照產程計畫性地生產,為農產業建立穩定的種苗生產線。
她指著瓶底厚厚一層的培養基(又稱「生長介質」,是由人工配置,用於培養生物體,有利其生長繁殖的基質),以此來操控培植體發根、長葉或增殖等生長方向,光是培養基的內容,每種作物就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依據不同作物對營養成份的需求來調配培養基,謝蕙雯強調這些配方都是和曜生技的最高商業機密。
「以『優生學』的概念,讓它成為優勢種苗,移植到田間後可以更健壯地生長、同時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田間管理人力。」透過介質栽培,來提升中藥草裡頭特殊的活性成份。謝蕙雯提到,她培育出肥胖又健壯的盤龍蔘苗,可利用的活性成份生物質更多,到田間種植之存活率更是高達98%以上,這是花了三年時間不斷調整培養基的營養成份和研發,才有此優化過後的成果。
克服高技術門檻和時間成本
使用生物技術的培養方式,看似單純,卻有許多眉角。「最重要的就是操作過程不能受到汙染,一個不小心,整批都不能用。」組織培養中若有雜菌汙染,會造成培植體死亡、生長勢降低,尤其是改變後續培養形態發展潛力,例如降低增殖倍率及發根率,影響甚鉅。

組培工作都在這張不大的操作台上進行,過程中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穩定性。
現階段,也正在研究同樣瀕臨絕種的中草藥「臺灣白芨」,謝蕙雯說,另一個無形的成本是時間,「植物的生長緩慢,假設我今天嘗試了一個新的培養基配方,至少要一個月後才能驗證是否有成效。」
許多農民或新創團隊,有時總會拿著稀有品種或是不常見的植物上門尋求合作,「因為有些植物是生長在爛泥田間或是複雜介質,栽培環境裡有太多很難控制的汙染源。無菌化的強度太高,植物活不下來;太弱,雜菌就長出來。」謝蕙雯透露,像這樣缺少文獻紀錄或比較不為人知的植物,往往都要投注至少一年的時間開發。
藥材可溯源,食安有保障
從原本所學的生物科技專業,跨領域接觸農業栽培,她特別感念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居中協助。花改場為解決盤龍蔘的種子發芽率低及繁殖速率緩慢等問題,近年來研發組培繁殖種苗技術,也將此技術授權給和曜生技,讓他們能夠在投入農業的一開始站穩腳步,穩定生產盤龍蔘。
對謝蕙雯而言,花改場蘭陽分場長陳季呈就像是帶著她入門的導師,幫助過去對植物學科不那麼熟悉的她建立觀念、傳授知識,打好基礎,延伸運用在之後更多植物的育苗上。此外,花改場前場長杜麗華與現任場長楊大吉在和曜生技發展的前期,協助鏈結資源、增加曝光,還有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主理人林意評邀請她入社,也讓她有機會透過食農教育把盤龍蔘推廣出去。
她有感而發地說,盤龍蔘因為瀕臨絕種,已少有人知,「我們推廣起來相當辛苦。」公司成立初期,以植物原料開發草本萬用膏,和故宮聯名推出洗沐系列產品,都是為了讓更多人重新認識盤龍蔘。現在有了「百大青農」這個頭銜,就像是肯定自己能力的證明。
透過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有機會改善過去藥用植物因種苗取得不易、植物生長期長,導致農民不願意種植的狀況,還能提升本土中草藥材自給自足的比率,「尤其現在大眾的食安意識提高,未來我們可以從種苗端做到藥材是『可溯源』的,更確保品質的一致性與安全性。」她信心滿滿作結。
(農業部 廣告)
天下整合傳播部
天下雜誌整合傳播部廣告企劃製作